背景:
将银包铜浆料通过连续强脉冲光印刷并烧结在硅(Si)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上作为电极。在IPL烧结过程中,通过热电偶和红外(IR)摄像机监测电极的温度。为了掌握更准确的温度分布,还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传热模拟。根据光能评估了银涂覆铜电极的线电阻率和接触电阻率,并选择最佳IPL工艺参数为光能6J/cm2和传送带速度5cm/s。测量了硅太阳能电池的I-V曲线,与传统的Ag热固化电极相比,效率仅降低了0.2%。由于短路电流(Jsc)的降低,效率略有下降。值得注意的是,采用IPL烧结Ag涂覆Cu浆料的Si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(Voc)增加了2mV,因为通过光照改善了表面钝化。此外,通过测量6个月的伪fll因子(pFF)确认不存在Cu扩散问题,从而确保了太阳能电池的可靠性。
文献介绍:
全基于印刷工艺的高温热工艺(超过700℃)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传统晶体硅(c-Si)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形成方法,因为它在生产率和工艺简化方面具有许多优势。最近,已经进行了几项研究来提高c-Si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金属化过程中发生的钝化损坏。在这些研究中,研究人员试图减少电极接触面积以减少钝化损坏。此外,还开展了几项基于薄隧道氧化物的钝化接触研究,例如隧道氧化物钝化接触(TOPCon)结构和基于非晶硅(a-Si)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。在此结构中,当采用高温热工艺进行金属化时,经常会发生钝化损坏,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低温金属化。因此,已使用基于热固化型树脂/金属粉末糊剂的低温热固化,例如在200℃下固化10~20分钟和通过物理气相沉积(PVD)进行金属沉积等低温电极形成方法。使用PVD工艺形成电极有几个缺点。PVD工艺的第一个缺点是由于PVD设备昂贵,投资成本太高。其次,在PVD工艺中,电极图案化工艺所需的工序数量较多,这不适合大规模生产。同时,热固化方法需要在200℃下进行10~20分钟的热处理,这增加了工艺时间并降低了生产率。此外,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热固化浆料的材料成本非常高,因为需要浆料中较高的银(Ag)含量。因此,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,以在Si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上使用镀铜来降低材料成本。
强脉冲光(IPL)烧结工艺是低温电极形成技术之一,是一种利用光吸收产生金属粒子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技术。最近,已经开展了几项使用铜纳米颗粒(CuNP)的IPL烧结技术研究。为了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,在之前的几项研究中还研究了混合Cu微粒(MP)/纳米粒子(NP)为了获得更好的IPL烧结效果,进行了一项研究,通过考虑Cu纳米粒子的选择性吸收波长来确定温度和电阻率。最近,一项新研究表明,CuNP墨水可以直接使用IPL烧结工艺在硅(Si)晶片中烧结为电极。然而,由于只有Cu颗粒墨水电极在高温和高湿度条件下容易氧化,因此长期可靠性较差。为了提高低温固化电极材料的长期可靠性,还进行了用于Si太阳能电池的银包铜浆料的研究。
然而,热固化电极的电阻率需要进一步提高,以提高硅太阳能电池的性能。在本研究中,通过改变光能的IPL烧结工艺烧结丝网印刷的银包铜浆料。对IPL烧结银包铜电极的可靠性、电阻率和界面接触电阻进行了测试,以获得高度可靠的太阳能电池。
采用IPL烧结工艺将银包铜浆料涂覆于电极上,制成Si异质结太阳能电池。对电池生产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,与基于Ag电极的热固化工艺相比,由于线宽增加导致Jsc损失,因此效率略有降低。但是,采用IPL烧结工艺的太阳能电池的Voc得到了改善。由于银涂覆效应和TCO层的扩散阻挡效应,6个月内Cu扩散导致的pFF并未降低。预计使用金属含量中的Cu成分,材料成本将比Ag浆降低70%左右,并且由于与传统热固化工艺相比,IPL烧结工艺的处理时间极短,生产率显著提高。
引用: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40684-021-00346-3
本网站所发表内容转载时会注明来源,版权归原出处所有(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)。转载内容(视频、文章、广告等)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,仅供参考,不代表本网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。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原作者负责。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删除,此转载不作为商业用途
Copyright © 2022 宁波柔印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浙ICP备18004554号-1 XML地图
技术支持:海巨天